中国算命文化 中国有哪些算命方法

时间:2023-06-28 10:21:54 版权说明: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,若有侵权请联系:259687886@qq.com 处理。

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

本人不想过多去解释,只知道“我是炎黄根,尊重民俗历史,哪怕是迷信”,我都要在清明上坟扫墓,“七月半祭拜”“冬至上坟烧纸”,除夕烧纸祭祖等中华民族“老传统”,与迷信根本达不到边,这是提醒后人,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忘记先人!要缅怀过去,才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!

“民族魂”不是“迷信”,不能丢,应该发扬传承,不可愚者千虑,彻彻底底批判否定。

奇门遁甲中的算卦术,是不是真的,灵不灵

假的,我受过骗,如果你相信的话就有可能顺着他给你规定命运而生存,有可能是好事但大部分都会把你的人生带向偏路。使你后悔终生。你信他,还不如信我!

为什么算命先生非聋即哑

算命作为周易里面的一个分支,自古以来就没有说只有聋哑人才能去算命。

古代也好现代也好,从事这一行的有很多都是健全的人,也没有说有哪些规定说健全的人不能去从事算命的工作,盲人算命从古代就有且流传到至今,由于盲人算命有悠久的历史传承,早就形成了一个特色且自成一派~盲派。

中国传统文化说的阴阳到底是什么

“阴阳”,是中国上古先民对世界的朴素认知,是中国最早的哲学概括。

后来,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,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“阴阳”说。

人类的集体意识,与个体婴幼儿认知的成长,具有很大相似性。

婴幼儿思维,对人和事物的把握,都遵循从个别到一般这样的发展过程。

比如,一开始,只能区分母亲、父亲等等具体个体,随着年龄增长,才形成“人”这种抽象概念。

“人”、“树”、“花”、“草”等一些列抽象概念的形成,是婴幼儿智力成熟的重要标志。

远古上古先民的意识“发育”,同样是这样的过程。

当那时的人们发现,人有男女、鸟有雌雄、兽有牝牡,自然界亦有天地日月之分,于是就形成了“阴阳”概念。

这是中国先民最早的哲学思想。

这一哲学思想的要点是——

第一,世间万物,包括天上地下和人间,都可以用归入“阴”和“阳”两类。

第二,“阴”“阳”两类事物相克相斥,又相依相生。

第三,“阴”和“阳”,是许多现象发生原因。

第四,“阴”“阳”两极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。

在《诗经》《尚书》等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籍中,“阴阳”,已经作为占ト和观察日常事物的重要概念。

《国语.周语上》载:“幽王二年,西周三川皆震。伯阳父曰:‘周将亡矣!夫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;若过其序,民乱之也。阳伏而不能出,阴迫而不能烝,于是有地震。’”伯阳父把阴阳看作是“天地之气”,并用二者相互作用来说明地震。

《老子》曰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,以此论证“反者道之动”,主张阴阳和谐思想。

《庄子.田子方》云:“至阴肃肃,至阳赫赫,肃肃出乎天,赫赫发乎地,两者交通成和,而物生焉。”庄子比老子讲的更具体了。

中国算命的兴起和发展

《国语.越语下》:“范蠡曰:‘……阳至而阴,阴至而阳;日困而还,月盈而匡。”范蠡以“阴阳”对转来讲述用兵之道和社会治理。

《易传.系辞上》说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这是说,区别“阴阳”并注意其变化,就是规律,也是预测事物发展的法则。

《黄帝内经.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”当然,也是人的身体之根本。

关于“阴阳”的朴素哲学,至战国末年,成为了“显学”,这就是以齐国邹衍为代表,把“阴阳”观念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,用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规则,形成的“阴阳家”流派。

班固在《汉书》中,总结了先秦的诸子百家,列出“九流十家”作为“显学”,就是有影响的学派。另有一种排列,是把先秦的六家学派称为“显学”。

但不管怎样,其中都有“阴阳家”在列。

其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——

一是,以阴阳五行学说,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规律,按照事物本性和相互作用说明世界变化。

二是,以“阴阳消息”、“五德终始”,解释王权更替,提倡“仁义节俭,君臣上下六亲之施”。

第一个内容,体现了一些“阴阳家”,是由天文家、占星家演变而来。

第二个内容,则反映出“阴阳家”与儒家密切联系。

所以,司马迁认为,“阴阳家”的理论根源,出自孟子、子思。

“阴阳家”学派,以战国末期最盛。

《汉书.艺文志》著录68家共1300余篇著述。

一般认为,《礼记.月令》和《吕氏春秋.十二纪》,是“阴阳家”学说的“代表作”。

邹衍有“大才”,但也被认为说话“云山雾罩”。

他的阴阳“五行终始说”,把自然和社会混同在一起,以天象变化比附人事吉凶,将合理科学因素与巫术相结合,构成一种“天人感应”的神秘主义。

战国时期的“阴阳家”,对以后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。

西汉董仲舒,以及谶纬之学,则把其中的迷信成分发展为系统的神学目的论。

例如,西汉董仲舒以“刑德”解释“阴阳”。他的《天人对策一》曰:“天道之大者在阴阳,阳为德,阴为刑。”

东汉王充,把这一学说中的科学成分发展为“天道自然观”。

南宋朱熹,则在哲学上前进了一步。他认为,仅只“阴阳二力”,并不能够成宇宙的根本动力,真正的动力是“太极”。

他于《太极图说注》中云:“太极,形而上之道也;阴阳,形而下之器也。”

以上就是古代“阴阳”哲学的基本概况。

后来的发展,分成了三条道路——

第一,《黄帝内经》和王充所代表的辩证法思想。

第二,董仲舒和谶纬之学所代表的神秘主义思想。

第三,朱熹以致后来的王阳明所代表的“哲学进化”之“理”学。

展开阅读